绿色建筑:让人憧憬又噱头重重

绿色建筑:让人憧憬又噱头重重

发表时间:2023-12-10 10:47:27 来源:行业新闻

      

  当绿色生存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的时候,绿色建筑、地产也在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日前举办的“中国传统建筑与绿色地产”论坛上,业内专家就什么是绿色建筑,中国绿色建筑、地产处于什么样的发展状态、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未来的趋势又是什么……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专家觉得,绿色建筑作为一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现实让人憧憬又噱头重重。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认为,绿色地产慢慢的变成了中国地产经济脉搏中一个关键部分,在中国房地产企业绿色转型探索之路上,正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第一种绿色模式:建材环保上的绿色路线,提高建筑的绿化率或者减少建材运输的能耗。第二种绿色模式:运用绿色技术,通过国际先进节能技术的整合运用,使绿色住宅在使用的过程中尽量少消耗能源,以此来实现绿色环保。

  目前,技术和建筑材料是国内绿色地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点,什么样的材料才是低碳建材?

  世界自然基金会森林项目经理金钟浩说,通常人们认为,使用木制建材就要砍树,很不环保。然而,判定一种建材是否环保、绿色、低碳,重点是这样一种材料从制造到使用再到回收整一个完整的过程消耗了多少资源、能源,会不会产生环境危害。特别是,它究竟是不是可再生资源。真正的绿色建材,必定是以上优势的综合体。

  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副会长秦占学的观点是,低碳建材现在无法量化,需要出台具体的低碳建材评估标准。

  专家们解读,建筑运行环节所产生的能耗,大多数来源于这几个方面,一个是建筑材料的质量,保温隔离隔热,其次是暖通空调的设计是不是合理,包括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是不是达到舒适度的要求。

  有一种说法,绿色低碳是需要成本的,而这个成本最终要由消费者来买单。对此,易居资本中国基金投资总监陆昌泉认为,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能够更好的降低原来的投资造价。“在目前的某一个阶段,绿色地产的建设成本比较高,是因为还未达到量产化。”他认为,绿色地产不应该增加建筑成本,反而应该减少相关成本。“真正低碳节能的建材,在使用的过程或者综合效益投资时,其成本是会下降的”。

  秦占学也认为,绿色建材不一定增加成本,反而会减少相关成本。“涂料,大家都知道挥发性很强。如果采用新技术,比如说光技术,它不挥发,见光就凝固。一般的涂料排放到空中的成本很高,抹上去之后多半是挥发掉的,实际上很浪费。如果采用光固化技术,降低挥发,就减少了材料浪费,成本就降低了。”

  上海建科院总工程师徐强和记者说,绿色建筑如果按照因地制宜的策略,可以更多地利用建筑本身的自然景观和自然资源,减少一部分不必要的投资。当然,这对设计师提出较高的要求,充分的利用周边的自然条件。从整个建筑的运行成本看,绿色建筑的成本反而会降低一些。“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前面的建设投入,运行成本暂时还看不到。按照国外的经验,真正的绿色建筑,运行成本是会降低的。”

  易城中国项目与能源管理部总经理杨溥列举了一组数据,建设部发布的信息表明,中国建筑的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3.3%,而运营过程中的能耗占建筑能耗的70%,建筑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总体碳排放的43.7%,如今能达到新建建筑国家标准(必须节能50%)的建筑只占同期建筑总量的约10%。

  日前,易居中国发布一份《中国商用地产低碳开发的绿皮书》,绿皮书显示,“按照目前的发展的新趋势估算,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预计将达到29430亿千瓦,比三峡电站34年的发电量总和还要多。”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建筑行业向“低碳开发”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低碳、绿色、环保、节能”成为地产产生价值和效益的一个关键环节。绿色地产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徐强认为,欧美“绿色地产”很成熟,值得借鉴的更多是一种理念。建筑不是简单的产品,是凝固的艺术,每个个案都有特殊的要求和技术,有些技术很难在一个建筑上使用过可以直接搬到另一个建筑上。“国外的天气特征情况,生活小习惯和中国有比较大的差异。我们可能比较关注一期的建造成本,而国外是把建造和运行两部分综合起来考虑。”同时,徐强表示,政府要制定更多的规范和标准,使绿色建筑的水平和入门门槛进一步提高。

  杨溥认为,现阶段绿色地产最关键的就是要降低能源消耗。“绿色地产要发展,消费者需要扫盲,开发商需要讲道德,讲企业责任,政府要在政策上支持。同时需要投资方、专家、顾问公司一起努力。”

  上海公元太阳能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崇恩认为,绿色地产要关注能源利用,关注绿色创能,而不单单是节能。

  阮仪三和记者说,当今绿色地产应借鉴古代传统建筑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往往是从规划开始就最大限度地考虑利用自然条件来创造绿色环境,这种智慧我们该传承下去,不能割断了,丢弃了。”同时他认为,绿色地产如今在理念上有了提高,政府也比较重视了,但还需要政府出台一些规范和引导性的措施,同时一些企业要起表率作用。

  目前,房地产市场上,低碳不仅是“流行风”,更是楼盘之间相互竞争的筹码。“绿色地产”因为没明确的定义和标准,带来现实中的鱼龙混杂。杨溥和记者说,近几年来各大楼盘纷纷打出“低碳牌”,借概念进行炒作。

  “国内花了钱的人绿色地产还不了解,而且目前国内绿色地产没有统一标准,还比较混乱,有很多开发商打着绿色概念推高造价,忽悠消费者。”他向记者举例,现在有一些宣传上很高端的项目,由于使用了部分“低能耗”的节能技术,反而大幅度的提升了投入成本和使用成本。他曾经参观过一些开发商推出的所谓绿色建筑,发现无非就是一些节能技术的堆砌。更让他感觉无奈的是,这些正在使用的所谓先进的节能技术在国外早已是淘汰技术。

  一些建筑开发商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打出绿色牌,但并没有真正搞清楚何谓绿色,而国内的多数花了钱的人绿色建筑、地产同样理解不够深入,其实节能环保只是绿色建筑、地产的一个方面。现在的误区是,很多建筑地产企业一味追求高新技术,照搬发达国家既有技术,而忽视了因地制宜。特意追求技术节能,反而带来不节能,不仅拉高成本,还可能违反最大限度节约世界资源的原则。

  据专家介绍,现在国内很多绿色建筑并没有真正的完成对生态环境的保障,更没有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很多“绿色地产”只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体现出绿色理念。有些地产项目打着某种新型环保节能技术的旗号便自称“环保住宅”,简单地种点花草或是小区中稍微有的绿化面积就成为“绿色小区”了。

  上海建科院总工程师徐强表示,“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内涵不是很了解,也有很多标榜绿色的建筑可能并未达到标准。我们现在从商业角度上可能考虑更多的是建筑外在的景观,对一些景观比较好的,比如有清水就认为是比较生态的,一些豪宅觉得自身是绿色的。事实上,绿色建筑对资源消耗,对用地的效率是有要求的。”他认为,绿色建筑是节能的,但节能的建筑未必就能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绿色建筑不单单是节能,还有一些用地效率、室内室外环境等综合的要求。

  “绿色地产肯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但现在很不幸地被一些开发商作为一种噱头,一种口号,一种溢价的手段。”杨溥感慨到,建筑节能不仅是节能技术、系统、产品与建筑的简单叠加,而是要进行技术的集成和创新。

  杨溥很推崇中国的古代建筑,其中包含很多绿色智慧值得现在的中国地产从中汲取的。“我国的古代建筑讲究天人合一,追求的是建筑和自然的高度协调统一。”作为地产项目顾问公司,杨溥鼓励地产客户做能源规划,他对客户说,“通过做能源规划,使建筑节能,低排放,这样不但对你的开发有好处,也是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尽管绿色地产的发展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慢慢的变多的房地产企业认识到,绿色转型才能迎来可持续发展。易居资本中国基金投资总监陆昌泉表示,“目前国内做得比较好的绿色地产公司也都走了很多弯路。”

  招商地产董事总经理林少斌回顾道:2002年招商地产在国内率先提出绿色概念,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狭义的绿色技术走向一个更广义的绿色人文地产概念。在他看来,绿色地产的核心理念是尽可能地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节约世界资源。也就是,在一定的舒适度条件下,在建筑的全过程中实现对环境破坏最小,创造健康自然舒适的家园。

  位于上海闵行区的“朗润园”是2004年万科在上海做的第一个绿色建筑项目。这一个项目从规划和建筑规划设计源头入手,集成应用了雨水收集利用、透水路面等技术,享誉一时。

  2004年,上海首幢生态办公示范楼在闵行区莘庄工业区内落成。它集成应用了“自然通风、超低能耗、天然采光”等生态技术,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1/4,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再生建材资源利用率为60%。

  生态办公示范楼的结构和常见的办公楼造型不同:外形南低北高,南面办公室下大上小,北面办公室下小上大,东北向西南倾斜的中庭从一楼直达三楼,形成共享空间。中庭内,绿树葱茏。中庭屋顶是巨大的透明玻璃天窗,开启角度大小随意。室内环境达到了健康、舒适的指标,体现了生态建筑“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以人为本”的理念。

  老石库门砖砌成的“呼吸墙”,是“沪上·生态家”的点睛妙笔,这些老门砖还用以铺砌楼梯踏面及雨水回收景观水池。墙上铺满的蓝色小管,是利用地热能调节整幢建筑温度的地源热泵。楼梯等钢结构是用旧厂房拆迁回收的型钢经处理后拼装焊接加工成的。外遮阳系统窗户外的百叶窗,落地玻璃外的卷帘门,还有阳台外的屈臂式遮阳篷,这些红色的装置叫做“外遮阳系统”,在炎热的夏天,这些装置能随时阻挡阳光进入,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