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最近这些年的情况去看,南北极出现创纪录的高温天气。阻止全球变暖迫在眉睫,而“碳中和”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然手段。4月22日,我们将迎来第53个世界地球日。“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对守护地球作出的庄严承诺。
“双碳”目标之下,《“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广东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四五”规划》分别于3月、4月印发。国家层面的强制性规范,《建筑节能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通用规范》也于4月1日起正式实施。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的排碳量占全国排碳总量的51%,能够正常的看到,建筑领域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广东积极推动建筑变“绿”。“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新增绿色建筑面积已超5亿平方米,建筑节能累计达858万吨标准煤节能量,城市绿色建筑已占新建建筑的62%。然而,与绿色建筑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公众对它们的感知,并不强烈。
向公众普及绿建,成为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绿建中心主任王世晓的重要工作之一。“我问过亲朋好友,他们会说,就是绿化多一些,种树多一些,跟传统建筑没有本质区别。”王世晓介绍说,其实,绿色建筑的“绿”,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从初始的规划、设计,到中期的施工和材料,再到后期的运维和绿色金融,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以最大限度实现节能减排。
目前全球有多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如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LEED认证、WELL认证和BREEAM认证等。中国内地于2019年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新国标与国际主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接轨,分为四个等级: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在香港,香港建筑环境评估法BEAM Plus是领先的绿建环评认证机制,分为四个等级:铂金级、金级、银级和铜级;在澳门,现行的绿色建筑标准是由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澳门)协会制定,分一星、二星和三星三个等级。
近几年,广州全力发展绿色建筑。在写字楼比较集中的珠江新城、琶洲、金融城、天河北等板块,基于2022年3月初更新的LEED官方项目清单数据,获得LEED认证的项目(包含新建和运营)接近30个。
在国家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位于中新知识城南起步区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被称为“会呼吸的建筑”。通过多种节能方式,该中心建筑的运行能耗比传统建筑写字楼节省40%-50%。
诚如地球日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广州市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建议(公开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广州率先建成“无废城市”,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100%,星级绿色建筑比例超50%,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建成全球超大城市绿色发展标杆城市。
戴德梁行高级董事黄衍维评价认为,“广州在逐步迈向绿色建筑高品质发展,日渐强调高质量推动绿色建筑全面发展,着力提升既有建筑能效水平,完善绿色建筑全流程管理机制,大力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及建筑技术规模化发展,以快速填补广州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的上升空间”。
不仅广州,绿色建筑对于大湾区发展低碳、气候适应型绿色经济都至关重要。如在香港,高密度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绿色建筑发展体系;发达的金融服务业,也为其绿色建筑市场增添了动力。《香港都市节能蓝图2015-2025+》定下2025年将能源强度减少四成的目标。
在深圳,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现在已经成为全国绿色建筑建设顶级规模、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即将于7月1日起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明确绿色建筑能耗超标最高可罚投资额4%。
当前,大湾区正朝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着坚实的步伐,2021年经济总量实现约12.6万亿元。《广东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推动珠三角地区成为绿色建筑发展新高地,广东省城镇新增绿色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超过30%,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九市超过45%。
“近几年的绿色建筑实践,大多存在重设计轻运营的现象”,广东省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绿建中心主任王世晓一针见血地指出。根据相关年度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仅占标识项目总量的约6%,绿色建筑设计与建设、运行脱节,用户实际体验感不强。
事实上,重视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管理,有很大的节能潜力,物联网结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为建筑节能运维带来了新思路。比如位于越秀区的新都会大厦翻新改造,通过一系列节能运行优化策略,成功减少在建筑运营中采购、使用和处理材料所引起的环境危害,解决建筑的日常消耗品、电池、耐用产品、含汞灯等,以及设施改建和扩建产生的废弃物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广州首个LEED V4.1 运营铂金级认证项目。
其次,激励政策不健全,容积率奖励、绿色金融、绿色保险支持方式仍在探索,尚未形成开发建设主体和使用者意愿的市场驱动。
“大多数开发商还是只将绿色建筑作为营销概念,很少在开发过程中真正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全过程落地,在投资建设绿色建筑时会第一先考虑是否有政府补贴和奖励政策作为支持”,第一太平戴维斯广州物业及资产管理部高级助理董事吕艳媚指出。
“从长期角度来看,虽然增量成本投入较高,但长期效益是可观的。对于新建建筑,项目依照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做设计,在建筑规划设计的初期阶段尽早有绿建顾问参与,该建筑达到认证基本上没有额外的硬件成本投入,另外通过节能技术带来的运营费用减少能消化掉这些成本”。
再次,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侧尚未形成。绿色建筑概念在用户中普及的广度和深度还不足够,在无明显差别的体验下很难优先选择“绿色建筑”,这就使用户没有购买动力,在推广绿色建筑时仍然会有一定阻力。
针对以上问题,除了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推广新材料应用、健全供给侧的激励机制、评估标准的完善等方面,业内专家重点提出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绿色金融的支持方式。“绿色金融愈发成为传统经济模式向绿色经济转型的催化剂。从发展商及消费者角度提供绿色金融支持,双管齐下,可全方面促进绿色建筑与绿色金融的协同发展。”戴德梁行高级董事黄衍维表示。
很多人发现,“按规定因采取绿色建筑、装配式技术措施增加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核算”,“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星级绿色建筑自住房的,贷款额度可根据不超过20%的比例上浮”等激励政策,都已写入《广东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四五”规划》。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国内第一次国家层面的强制规定,《建筑节能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通用规范》自2022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根据通用规范的要求,SGS也在提升绿色建筑检验测试技术能力。SGS工业服务建设工程部经理陈平和记者说,“规范最大的亮点是全制性规范,以工程建设活动结果为导向的技术规定,突出了建设工程的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涉及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系统、施工调试验收与运行管理等内容”。
相比旧规,新规下的公共建筑节能要求整体提升20%以上,以达公共建筑平均节能率72%的水平;各类居住建筑要求提升30%以上,可以让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平均节能率达75%,其他气候区居住建筑的平均节能率可达65%的水平。新规其他重点亦包括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要求细致化,暖通空调系统效率和照明要求全方面提升等。
守护地球,绿色建筑的推行,离不开企业与全社会的努力。快速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优良的公共服务、更加舒适的工作生活空间、更完善的建筑使用功能,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也将慢慢地加强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双碳之下的绿色之路,将是一个城市发展、国家时代发展的战略,它将极大地改变每个人的生活。那么,我们身边有哪些优秀的绿色建筑呢?在强调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今天,这些典型作品具备极其重大的实践意义。
针对广州夏热冬暖、湿热多雨的气候特征,广州提出,将推广岭南特色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那么,如何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传承岭南文化基因,同时提升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水平?白云国际机场二号航站楼堪称经典之作。
白云国际机场二号航站楼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航站楼,既保留了与一号航站楼风格一致的弧线形主楼、人字形柱及张拉膜等现代造型,又新增岭南特色屋面花园设计,充分发掘岭南地域特征及民间传统文化特色,利用现代手法重新诠释了岭南民间传统文化特色。它既是广州的一个文化新地标,又是内地湿热地区首个绿色三星大型公共交通枢纽建筑。
“该建筑完全由本土设计师设计完成,继承了岭南传统的气候解决的方法,在遮阳、采光、通风三个方面做了技术实践”。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绿建中心主任王世晓介绍,采用“大屋檐+张拉膜综合遮阳”和“大屋檐+可调百叶综合遮阳”设计,解决湿热地区夏季太阳光辐射强、辐射时间久的问题;采用“长大带形天窗+渐变旋转式吊顶”采光设计,解决湿热地区长、大、高空间采光和防炫光问题。每年可节省照明用电280万度,占整个照明用电量的20%;率先引进海滨城市的设计理念,航站楼所有节水器具均满足一级节水要求,同时配套雨水回收系统,用于绿植景观灌溉,有效提升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水平等。
“二号航站楼早在设计建造之初就确立了绿色、节能的目标”,王世晓说,白云机场从始至终坚持绿色低碳理念,形成了能源、环境及碳排放“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能源管理上的水准与国际接轨。自2018年启用以来,二号航站楼通过全生命周期绿色运营管控,先后荣获设计运行“双标识”三星级认证、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2020年成为全世界唯一获得全球能源领导奖——洞察力奖的机场,在能源管理方面的杰出表现获得国内外认可。
国家大力推进建筑光伏的建设,深圳也出台了5年新增500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的方案,“光储直柔”是实现建筑光伏高效灵活消纳的重要技术方案。深圳建科院将“光储直柔”研究成果应用于深圳未来大厦。
该建筑坐落于“中欧可持续城镇化旗舰项目”之一的深圳国际低碳城,整体采用钢结构模块化的建造方式,总建筑面积6.29万平方米,包括办公、会展会议、实验室、专家公寓等多种业态。
未来大厦整体定位为绿色三星级建筑和夏热冬暖地区净零能耗建筑。通过系统的被动技术+系统的高效设备能源技术+需求侧的主动能源绿度提升技术,实现了近零碳排的目标。其最重要的一项技术——直流电在建筑中的全运用,对于提升建筑用电智能化和安全性的水平,降低电网峰值负荷、实现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未来大厦采用低压直流配电技术,±375V/48V的系统拓扑构架,实现覆盖照明、空调、办公等全部用电设备装置的直流化。与传统交流系统相比,装机容量降低了80%,系统能效提高了10%-20%。
我们还有很多好的绿建案例,超高层建筑如深圳证券交易所,普通办公建筑如广州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只是大众层面推广不够。我们提出“现代岭南建筑”,使传统岭南建筑以遮阳、隔热、通风和理水为主要特征的气候适应性技术获得广泛应用。首先建筑要实现轻量化,其次要注重通透和亲近自然,此外还要做好智能化控制,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
一、二线城市正处于商业地产的供应高峰期,主要城市的优质写字楼和购物中心每年新增量多,导致竞争激化,除了智能化、现代物业管理上的水准提升外,优质企业和公众绿色意识日益提升,促使慢慢的变多的商办项目发展商将绿色建筑认证作为差异化和提升租赁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
节能标准提升带来节能相关行业新增长。《规范》发布影响到20部原有标准及规范,相比之前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各节能指标都有所提高。《规范》实施后,能预见,建筑节能相关企业,都将投入到研发、生产更节能的保温材料,更节能的暖通、照明设备。这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又是一波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