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万家星城,常驻人口1.27万人,不仅有广场舞活动点、九年一贯制学校,还有购物中心和200多家沿街商铺……这个听起来就人声鼎沸的小区,从去年6月起启动噪声治理,如今成为全省首个宁静小区。
去年,杭州、嘉兴成为生态环境部“宁静小区”建设试点城市,拱墅区东新街道万家星城是杭州市唯一试点单位。近日,在试点单位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省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浙江省宁静小区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宁静小区建设“指南”。
既要烟火气,又要静下来,怎样从基层最小单元入手?近日,省生态环境厅推荐我们前往万家星城,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一次宁静守护巡查。
清晨,我们手持噪声仪,从万家星城“星享书房”门口出发巡查。志愿者的任务是对影响居民生活的噪声污染进行巡查,守护小区宁静。
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邵见指着一杆“路灯”告诉我们,这是宁静小区建设的“顺风耳”,可以给人工巡查做帮手。
它面向的是小区最热闹的地段——幼儿园叠加广场舞活动点,左右两侧是公共篮球场和十字路口,周边还有住宅楼环绕。此时正是上学上班高峰,广场舞活动点也聚起了晨练的老人。
我们注意到,“路灯”的顶部有黑色探头来回转动,一声鸣笛、一阵喧哗,都会引起它的“注意”。中部还有一个电子屏幕,实时跳动着噪声数值。我们试着拍一拍手,原本60分贝的数字就蹿到了65。不一会儿,它还向周边喊话:“共享安宁,请降低音量!”
“这是智能噪声监测设备,有定向追踪、自动循声辨位的功能。”邵见告诉我们,这里收集到的噪声数据会统一传输到数字驾驶舱,每隔20分钟分析一次,如果超出阈值,设备就会发出提醒。巡查中发现不了的问题,都靠它帮忙时刻紧盯。
这样的智能噪声监测点位在小区管辖范围内设有6个,辖区外设有8个。路过小区一期小公园时,我们还看到公园广场上摆放着的一台外形小巧的移动式设备。“这种设备方便在不一样的区域随叫随到,在考试季、活动日能派上大用场。”邵见介绍。
进入万家星城的新天地区域,我们“坐”进东新街道数字驾驶舱。打开“宁静东新”声学分析云平台,在街道辖区地图上,可以看见所有监测点位。不必跑腿,重点区域噪声数值一目了然。
有哪几类数据?查询入口怎么找?东新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金勇强介绍,平台背后是一个汇集上百种声音的“宝库”:交通、蝉鸣、装潢、广场舞……对比实时噪声与声源库,平台根据录音、图像、声源方向进行精准分析,再叠加每个点位的噪声超标预警模型,就会触发相应的预警机制。
拱墅区“宁静小区”创建区域噪声源普查结果为,与试点建设前相比,万家星城小区整体声环境质量改善约10%,其中广场舞噪声平均降低10分贝、沿街商铺叫卖噪声平均降低4分贝。宁静小区建设,用一张隐形的数智监测网守护一片宁静。
从数字驾驶舱出来,我们继续一路巡查。我们不时观察手持噪声仪,遇到分贝值超标的情况就做好记录和提醒,并给新入驻的商铺和住户分发“减少噪音污染 共建美好家园”的倡议书。
突然,邵书记接到了网格员小徐的电线幢南侧噪声监测点有预警信号。”我们来到监测点附近,迎面碰上小徐。根据平台提示,这里的噪声在20分钟内持续超过预警值。大家不约而同看向了一家水果蔬菜超市,“新进的榴莲大优惠了……”循声走进店门,原来是店主在用扩音喇叭播放促销消息。
“小区商铺提倡不使用高音量设备。”我们向店主介绍了倡议书内容,并出示了平台数据,尝试与他协商。“这不是耽误我们做生意嘛!”没想到,店主并不理解。无奈之下,小徐向“宁静东新”推进专班汇报了情况。
综合行政执法队和市场监管所的工作人员很快先后赶来。他们向店主解释了噪声相关法规,“开店也要照顾到大家休息,被投诉不也耽误做生意嘛!”一番劝导之后,店主同意降低音量,并说会尽量避开居民休息时间。“对基层来说,联动处置的效率高、力度大,效果更显著。”小徐对各个部门的支持赞不绝口。
“浙江的基层综合治理体系比较完善,我们就是把噪声治理和这个体系做了衔接。”一同赶来的金勇强告诉我们。刚才他们在数字驾驶舱屏幕上发现噪声监测点位数值跳动,处置机制被“唤醒”:1分钟内点位信息被自动派发到片区网格员手机上,网格员要在5分钟内赶到现场,在60分钟内处置妥当,遇到特殊情况,志愿者和物业人员也会配合调解。
在宁静小区试点建设中,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联手介入,可以让宁静小区在向内管理的同时向外借力。在东新街道,“宁静东新”推进专班整合了生态环境、公安、市场监管、住建、综合行政执法等8个区级部门的力量,比起原先“问题登记、5日办结”的信访渠道,“主动预警、1小时闭环”的新渠道形成部门合力,实现提速提效。
广场舞音乐常常是居民的“吐槽点”。晚饭后,我们回到“星享书房”门口。广场舞爱好者已经排开队形,领队陈阿姨走到一人多高的音响设备前,插入U盘,节奏感随之而来。
“这是一种定向音响,音乐会被限制在一个2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她告诉我们,“圈内”音量照常,“圈外”音量骤减。我们走进广场舞活动点侧面的“星享书房”和背面的篮球场,又登上附近的住宅楼,音乐仿佛像被隔音玻璃挡住,没影响到这些较远的地方。
15号楼居民徐女士说:“住在高层,以前噪声是影响生活品质的最大因素。”她列举说,共有三批人,第一批人在早晨6时30分打太极拳,第二批人在8时30分跳交谊舞,第三批人则是在晚上8时跳广场舞。她和邻居经常向物业反映,要求这些人调整时间和音量,“现在谁都不用再为难了!”
绕到住宅楼侧面时,我们得知,商铺的空调外机都被消音百叶密密包围。“以前冬夏两季集中开空调的时候,这些设备总是‘隆隆作响’。”滨江物业万家星城一期项目主任孙乐说,后来物业人员采用工业设施改造成隔音格栅,低楼层的居民不再受到困扰。
“类似的设备‘微改造’还有不少。”在地下车库的出入口,汽车碾过排水沟总会发出“哐当”的声音,在夜间格外刺耳。物业人员多番尝试后铺设了一种特殊垫片,为这个常见噪声源按下“静音键”。
在篮球场出入口,我们注意到一张告示:场地开放时间为9时至12时、14至20时。“我们小区搭建了‘我为噪声献一策’平台,近期收到一条留言,说晚上10时后还有人打球,太扰民了。”邵见说。为此,社区、物业人员和小区志愿者共同协商,决定对篮球场进行封闭式管理,确保不打扰居民休息。
“搭建这样的平台,就为了鼓励广大居民、商户共同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他说,一批集中产生噪声的商户还结成了自治联盟,这样不仅能众筹到好点子,还能培养自觉意识、凝聚共识,“生活噪声问题往往并不严重,需要大家互相监督和体谅。”邵见说。
晚间,我们参与了社区召开的“红茶议事会”,有居民提到,附近乐器爱好者用音响设备吹拉弹唱,打扰家人休息。这时,一家音乐教培机构的负责人主动提出了处理方法:“我们的琴房已经采取了隔音措施,乐器爱好者可以在空闲时免费使用。”从被治理对象变为主动维护者,宁静小区汇聚起各方的自治力量。